作者:李宣澤
有鑑於上一篇【直銷真的「零成本」?】引起一些有關「是不是在批評直銷」的爭議,我想有必要再寫一篇文章來說明我的立場。
再次強調:我沒有在說直銷制度或者哪一間公司、哪一個團隊是好或是不好。事實上,我覺得隨便給一個人、事、物貼上「好不好」的標籤,本身就是一種既危險又不合適的行為。誠如那句古諺:
「一個人的糖水,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。」
【直銷真的「零成本」?】,就是希望透過自白,幫助人們釐清這個事業/兼差...... Whatever,用你習慣的名詞,對自己來講是 Z 大於 B,抑或反之。
會不會對過去的團隊(NP2)造成傷害?或者扼殺年輕人夢想的幼苗?
我個人是覺得.....呃,還好吧?一個教育制度成熟的團隊,會因為一個淡出者的文章而分崩離析?想想完全不合邏輯。
至於夢想的幼苗嘛,到柬埔寨自由行前也會爬爬部落客心得文對吧?就把小弟我這篇【直銷真的「零成本」?】當作開箱文又何妨?看看不用付錢,我也不會要求讀者一定要怎麼做,對吧?
所以成本這概念,說到底,還是值不值得的問題。
直銷/傳銷/多層次傳銷(你習慣的辭彙就好),賺不賺得到錢?我覺得拼命說服自己「絕對賺不到」,跟拼命說服自己一定賺的到一樣不明智。不要說全世界,放眼台灣,做直銷/傳銷/多層次傳銷買到好房、名車的大有人在。所以【直銷真的「零成本」?】討論的本來就是過程中要付出的「代價」,而不是成功的機率 —— 因為機率就是信者恆信,不信者恆不信的玩意兒。
說回自己的故事,以時間、名聲的量度來看,為甚麼兩年前我選擇淡出?
因為我以一個必須投注大量時間在專業上的醫學生/醫師的身份,我很清楚自己到了人生的重要關卡 —— 要嘛,全職投入直銷;要嘛,放下,然後好好當醫師。因為醫師這行需要我及大量的時間投注,而我沒有自信能夠「兼顧」。
或許那種已經當了十幾、二十年,已經熟悉工作內容的醫生還有機會「一邊看診一邊做直銷」,但對仍在專業養成期的我來說,不僅客觀評估上幾乎不可能,實際執行時遭遇「無法預知的困難」的風險也很高(書念不完?要值班?......)。
更不要說,在醫師這個相對傳統的產業,持續帶著一個「直銷業」的身份,在醫院裡有多麽危險。有些人可能能夠完全不計較他人的眼光只做好自己的事情,但我還沒有足夠「被討厭的勇氣」,所以這也是一個考量點。
那全職是否可以作為選項?以當時我投入四年得到的經濟回報,我認為沒辦法給自己和家人一個合理的交代與承諾(我用的標準是「至少要跟同儕差不多」)。對,這四年的時間帶給我很多金錢無法衡量的收穫 —— 跨界學習、重視人際關係等等。但面對生涯規劃,我不能用虛的心靈成長來搪塞「可能」跟同儕越差越多的下場。
就像你問,愛情跟麵包,哪個比較重要?
當然都重要啊!但當時間有限又必須二選一,我只能先選擇活下去,選擇麵包;因為有麵包吃活下來,才會有下一段愛情。
偏偏我身邊的人,吃的還不是 10 元菠蘿,而是法國保羅。
所以兩年前,我選擇淡出。但相對的,如果你沒有家族期待、社會價值觀的包袱,原本就一直在四處尋找賺錢/挑戰人生/突破貧富桎梏的機會,又或者,既有工作的專業要求度沒有這麼高,我就會認為「時間」或「名聲」的代價就比較「可以付得起」。
套一句馬克思的名言(實際文字是怎麼寫的有點忘了,歡迎指正):
無產階級革命的唯一代價,就是生命
擁有得太多,有時反而是冒險的枷鎖;
但啥都沒有,拼命 try 就是了!想要什麼,就拿什麼去換:
覺得年輕財務自由很重要,就拿勤勞、被誤會的風險、下雨一樣得送貨來換;
覺得財務自由可以晚點,先培養專業、穩定收入比較重要(像我一樣),就把「年輕人也可以很成功」的夢想先還給上線,然後蹲回書桌前翻共筆、讀原文書。
鋼之鍊金術士(老哏啊.....)裡一再提到「等價交換」,意思就是事物皆有成本。再次強調,直銷沒有好不好、容不容易、難不難、會不會成功,端看不符合「我」,以及「當下的我」的生涯規劃和需求。這是很個人化的,沒有什麼標準答案。
就跟是該投資債券還是股票一樣,應該事先評估個人的風險承受性,而不是「可能」的獲利。這點,綠角大的部落格有上百篇文章反覆諄諄教誨,有興趣請出門左轉。
如果看了這篇說明,還是覺得我講得不夠清楚.....歡迎留言。